巴以衝突與殖民主義
根據 Rashid Khalidi 教授的說法,巴以衝突可被視為一場持續百年的殖民戰爭的一部分。Khalidi 教授在他的著作《巴勒斯坦百年戰爭:殖民主義和抵抗的歷史,1917-2017》中指出,這場衝突並非僅僅是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鬥爭,而是始終涉及外部勢力,特別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
一開始,大英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自身的戰略利益而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英國需要控制巴勒斯坦作為保護埃及東部邊境的緩衝區,並控制地中海到波斯灣最短路線上的重要據點。儘管當時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佔多數,但英國仍然發布了《貝爾福宣言》,承諾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家園。 Khalidi 教授指出,英國政府明白阿拉伯人才是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但他們認為阿拉伯人的權利不如猶太人的權利重要。
在 20 世紀 20 年代和 30 年代,英國繼續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鎮壓了巴勒斯坦人的反抗。 然而,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臨近,英國意識到他們需要阿拉伯人的支持,因此改變了政策,限制了猶太移民,並承諾在十年內給予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巴勒斯坦獨立。此舉激怒了猶太復國主義者,導致他們轉而對抗英國,並發動了一系列襲擊,包括炸毀了大衛王酒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找到了新的支持者:美國和蘇聯。在他們的支持下,聯合國通過了分治決議,將巴勒斯坦的大部分領土劃給了猶太人建立國家。1948 年,以色列建國後,大約 75 萬巴勒斯坦人被驅逐出境,成為難民。 以色列沒收了大部分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並將其轉移給猶太人定居點或由國家持有。1967 年的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包括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在內的更多領土。儘管以色列宣稱這是一場防禦性戰爭,但美國情報機構評估以色列的軍事力量遠遠超過所有阿拉伯軍隊的總和。 美国政府默許了以色列的先發制人戰爭,並在戰後提供了外交支持。
此後,以色列繼續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並擴大了定居點的規模。巴勒斯坦人則持續抵抗以色列的佔領,並在國際社會上爭取支持。儘管巴以雙方進行了多輪談判,但至今仍未能達成和平協議。
Khalidi 教授認為,美國在巴以衝突中始終扮演著以色列盟友的角色,為以色列提供軍事、經濟和外交支持。 他指出,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無法對巴勒斯坦人發動戰爭,也無法維持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巴以衝突是百年殖民戰爭的一部分,這場戰爭是由外部勢力,特別是英國和美國推動的。以色列利用其軍事優勢和外部支持,佔領了巴勒斯坦領土,並持續壓迫巴勒斯坦人民。巴勒斯坦人則持續抵抗以色列的佔領,並在國際社會上爭取自決權和獨立。
美國在巴以衝突中的關鍵角色
從早期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到當今的軍事和外交援助,美國一直是推動衝突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二戰後,美國和蘇聯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主要支持者。 隨著大英帝國的衰落,美國填補了權力真空,成為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以色列使用的武器裝備,從坦克、飛機到導彈,大部分都來自美國。 Khalidi 教授指出,沒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以色列無法維持其軍事優勢,也無法對巴勒斯坦人發動戰爭。
美國在外交方面也為以色列提供了堅定的支持。 美國多次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否決權,阻止對以色列的譴責和制裁。 此外,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也積極為以色列辯護,並試圖孤立巴勒斯坦。從杜魯門政府開始,美國政府就對巴勒斯坦人的權利和訴求缺乏關注,並傾向於支持以色列的立場。這種態度在小布希政府時期尤為明顯,當時美國將巴勒斯坦人視為恐怖分子,並支持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軍事行動。
Khalidi 教授認為,美國在巴以衝突中並非一個公正的調解人,而是以色列的盟友。美國政府的政策和行動往往偏袒以色列,而忽視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益。美國的支持使以色列能夠繼續佔領巴勒斯坦領土,擴大定居點,並對巴勒斯坦人實施軍事和經濟封鎖。在談判過程中,美國也往往偏袒以色列,並對巴勒斯坦方面施加壓力。例如,在奧斯陸協議的談判中,美國並未要求以色列停止擴建定居點,這導致協議最終失敗。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並非反猶太主義的產物
根據提供的資料來源,巴勒斯坦民族主義並非反猶太主義的產物,而是對殖民主義和外來勢力佔領的抵抗。Rashid Khalidi 教授在訪談中強調了這一點,他表示,即使當時來到巴勒斯坦的殖民者是丹麥人或是火星人,巴勒斯坦人也會反抗,因為這是對他們國家和家園的侵犯。
以下證據支持巴勒斯坦民族主義並非源於反猶太主義的觀點:
- 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起源早於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 巴勒斯坦人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就開始發展民族主義意識,當時反猶太主義尚未在歐洲達到頂峰。 他們反抗的是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以及後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
- 巴勒斯坦人的反抗針對的是殖民項目,而非猶太人本身: 巴勒斯坦人反對的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殖民性質,以及其對巴勒斯坦土地和資源的佔領。 他們認為,無論殖民者是谁,只要侵犯了他們的權利,他們都將奮起反抗。
- 許多巴勒斯坦領袖在二戰期間支持盟軍: 儘管大穆夫提與納粹合作,但許多其他巴勒斯坦領袖選擇支持英國和其他盟國,並有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加入了盟軍的隊伍。 這表明巴勒斯坦民族主義並非與納粹意識形態或反猶太主義相一致。
Khalidi 教授認為,將巴勒斯坦民族主義描繪成反猶太主義的產物是一種誤導性的說法,這是猶太復國主義宣傳的一部分,旨在抹黑巴勒斯坦人的抵抗,並將以色列描繪成受害者。 他強調,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的根源在於對自由、自決和國家獨立的渴望,與其他民族解放運動並無二致。
英國殖民主義對以色列軍事策略的影響
根據提供的資料來源,以色列的軍事策略確實深受英國殖民主義的影響。 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色列軍隊的建軍理念、戰術原則和反叛亂策略上。
- 英國的反叛亂經驗傳承給以色列軍隊: 在 1936 年至 1939 年的大起義期間,英國為了鎮壓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派遣了大量的軍隊,並採用了殘酷的鎮壓手段。 為了應對起義,英國情報官員奧德·溫蓋特 (Orde Wingate) 組建了一支由英國士兵和猶太民兵組成的特種部隊,教授他們英國的反叛亂經驗。 這些猶太民兵後來成為了以色列軍隊的骨幹,并将這些經驗應用於後來的戰爭中。
- 以色列軍隊的創始人深受英國軍事思想的影響: 以色列軍隊的許多高級將領,例如摩西·達揚(Moshe Dayan)和伊加爾·阿隆(Yigal Allon)都曾在英國軍隊中服役或接受過英國的軍事訓練。 他們將英國的軍事思想和戰術原則帶入了以色列軍隊,並將其發展成為以色列的軍事學說。
- 以色列軍隊繼承了英國的“分而治之”策略: 英國在殖民統治時期經常使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來削弱被殖民者的抵抗力量。 以色列也採用了類似的策略,例如在 1980 年代支持巴勒斯坦伊斯蘭運動的發展,以分化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以下是資料來源中的一些具體例子:
- Rashid Khalidi 教授在訪談中提到,奧德·溫蓋特將英國幾代人積累的反叛亂經驗傳授給了猶太民兵,包括射殺俘虜、酷刑、炸毀房屋等殘酷手段。 這些手段後來都被以色列軍隊所採用。
- Khalidi 教授還指出,以色列軍隊的早期軍事學說直接借鑒了英國的反叛亂經驗,這一點在阿隆撰寫的以色列軍隊歷史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總結來說,英國殖民主義對以色列的軍事策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色列軍隊的建軍理念、戰術原則和反叛亂策略都可以在英國殖民主義的歷史中找到淵源。 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可以在以色列的軍事行動中看到。
奧斯陸協議為何未能實現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
奧斯陸協議未能實現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主要原因在於協議本身的結構性缺陷,以及以色列持續的殖民擴張政策和美國的偏袒態度。
- 奧斯陸協議並非和平條約,而是一個臨時協議。 協議中巴解組織承認了以色列的合法性,但以色列卻沒有承認巴勒斯坦人擁有自決權和獨立建國的權利。 協議僅規定了巴勒斯坦人在部分地區的自治權,但以色列仍然控制著大部分領土,並且持續擴建猶太人定居點。
- 協議的談判框架限制了巴勒斯坦人的談判空間。 在美國主導的談判中,巴勒斯坦人只能討論自治權的細節,而不能涉及最終地位問題,例如邊界劃分、耶路撒冷地位、難民問題等等。 這些問題對巴勒斯坦人至關重要,卻被排除在談判議程之外。
- 以色列在協議簽署後繼續擴建定居點,侵蝕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資源。 定居點的擴建不僅分割了巴勒斯坦領土,也加劇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衝突。 以色列的殖民擴張政策使得兩國方案越來越難以實現。
- 美國在談判過程中偏袒以色列,未能扮演公正的調解人角色。 美國政府更關心以色列的國內政治和美以關係,而忽視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益。 美國的支持使得以色列能夠無視國際壓力,繼續其殖民政策。
Khalidi 教授指出,奧斯陸協議實際上是一個旨在維持以色列佔領和殖民現狀的過程。協議的簽署並沒有給巴勒斯坦人帶來真正的和平和自決,反而加劇了他們的困境。奧斯陸協議的失敗是一個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複雜問題。協議本身的缺陷、以色列的殖民政策、美國的偏袒態度,以及巴勒斯坦內部和國際社會的因素都對協議的失敗起到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