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登法環 Elden Ring

Elden Ring 哲學分析:權力、循環、反抗與抉擇 Elden Ring 是一個充滿哲學思考的遊戲,它探討了權力、循環、反抗、抉擇等深刻的主題。遊戲通過豐富的角色、引人入勝的劇情和多樣化的結局,引導玩家思考生命的意義、信仰的力量以及個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自主與決定論:Elden Ring 的核心主題之一是自主與決定論,即個人擁有不受外部力量控制,自主做出決定的權利。遊戲中的人物不斷與宇宙力量和現有權威抗爭,試圖爭取自主權。 平衡與二元性:遊戲中的宇宙觀建立在平衡與二元性之上,黃金律法與混沌力量、生命與死亡、艾爾登之樹與腐敗之樹等等,這些對立元素彼此制衡,共同構成了世界的秩序。 循環與腐敗:Elden Ring 也探討了循環與腐敗的主題,即權力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腐化,以及人們如何反抗壓迫。瑪莉卡女王的統治從黃金時代逐漸走向專制,最終引發了多方勢力的反抗。 抉擇與信仰:最終,Elden Ring 將抉擇的權利交給了玩家。褪色者可以選擇成為新一代艾爾登之王,延續循環;也可以選擇其他結局,打破循環,創造新的秩序。這也呼應了遊戲的核心主題—自主與決定論。 自主與決定論 《艾爾登法環》探討了自主與決定論的主題,特別是在角色如何努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以及遊戲如何讓玩家參與其中。 自主是指個人有權利在不受外部控制的情況下做出決定和治理自己。它意味著自己做決定,不受任何其他影響或約束。 決定論則認為,所有事件,包括人類的選擇,都是由先前的原因所預先決定。 遊戲中許多角色都努力爭取自主,擺脫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命運枷鎖。 例如,菈妮為了擺脫雙指的控制,不惜捨棄自己的肉身,以靈魂的形態存在於玩偶之中。 米凱拉也意識到外神對世界的干預,試圖創造一個不受外神影響的新秩序。 他捨棄了自己的肉身和賜福,以擺脫命運的束縛。 遊戲讓玩家扮演褪色者,一個不受特定信念或效忠對象束縛的角色。 玩家的旅程提供了多種途徑,可以重塑世界,擁抱黃金律法的願景、透過修復盧恩來恢復平衡,或選擇狂焰結局,完全拒絕現有體系。 遊戲結局的多樣性讓玩家思考什麼是正確的,並根據自己的理念做出選擇。 此外,遊戲還探討了黃金律法基本教義派如何迫害那些不符合其教條的人。 他們迫害被認為不純潔的人,例如人造生命和死者。 這種迫害源於他們對世界真實本質的無知,他們忽視了平衡與二元性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正是世界宇宙學的核心。 平衡與二元性 平衡與二元性是貫穿《艾爾登法環》世界觀的核心概念,遊戲中充滿了對比元素,這些元素相互作用,構成了秩序與混亂、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等多重二元對立。 遊戲一開始就提到了「太初一」,它代表著一種均勻、混沌的初始狀態。 隨著「太初一」的分裂,生命誕生,世界從統一走向分化,二元性也隨之出現。 黃金律法與混沌勢力是遊戲中主要的二元對立。 黃金律法代表著秩序、穩定與控制,但也帶來了停滯、壓迫和僵化的等級制度。 混沌勢力,例如狂焰,則代表著變革、自由,但也可能導致毀滅、瘋狂和失控的力量。 除了秩序與混亂之外,遊戲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二元對立: 交界地與陰影之地,分別代表著光明與黑暗。 黃金樹與腐敗樹,分別代表著生命與死亡。 菈妮與拉塔恩的婚姻,象徵著月亮與黃金樹的結合。 遊戲的核心劇情圍繞著這些二元對立力量之間的衝突與平衡展開。 瑪莉卡透過奪取前任神祇的黃金力量,建立了黃金律法。 她最初的統治是和平與繁榮的「豐饒時代」,黃金律法與陰影之地似乎處於一種平衡狀態。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黃金律法基本教義派逐漸掌權,他們對黃金樹和瑪莉卡的信仰變得絕對化,排斥任何與之相悖的事物。 他們迫害被視為異端的群體,例如人造生命、死者和預兆。 黃金律法基本教義派的偏見源於他們對世界真實本質的無知。 他們忘記了黃金樹與腐敗樹、光明與黑暗共存的平衡系統,將黃金律法視為唯一的真理。 這種狹隘的觀念導致了黃金律法的腐敗和衰落。 米凱拉意識到黃金律法的缺陷,試圖創造一個更仁慈的世界。 他捨棄自己的肉身和賜福,試圖擺脫既有秩序的束縛,但最終也可能重蹈覆轍。 菈妮也渴望擺脫命運的枷鎖,她追求的是一個基於邏輯而非情感的新秩序。 她選擇與褪色者合作,共同推翻舊秩序,開創新的時代。 陰影之地的出現進一步揭示了二元性在《艾爾登法環》世界觀中的重要性。 腐敗樹是黃金樹的影子,它體現了所有與秩序、光明和生命相反的元素。 陰影之地是腐敗樹的領域,這裡充滿了死亡、黑暗和混亂。 陰影之地的歷史表明,黃金樹與腐敗樹、光明與黑暗自世界誕生之初就共存,它們是平衡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瑪莉卡為了掩蓋自己奪取神位的真相,封印了陰影之地,也抹去了人們對平衡系統的記憶。 這一舉動導致了黃金律法的扭曲和基本教義派的興起。 遊戲中的許多角色都體現了二元性的概念。 D和他兄弟的盔甲和武器象徵著黃金與白銀、秩序與混亂的對立。 瑪莉卡和拉達岡本身就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體現,他們是同一個神祇的兩個面向。 摩葛和蒙格是雙胞胎兄弟,但他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摩葛擁抱黃金律法,而蒙格則追求血之王朝,這也反映了秩序與混亂、光明與黑暗的對立。 循環與腐敗 《艾爾登法環》深入探討了循環與腐敗的主題,展現了權力如何導致腐敗,以及歷史如何不斷重演。 遊戲中的人物和事件揭示了循環的本質,以及打破循環的困難。 循環:遊戲世界中存在著一個不斷重複的循環,統治者追求權力,最終因其權力而腐敗,導致新的衝突和混亂,最終被新的統治者取代,這個循環周而復始。 腐敗:權力腐敗是遊戲中重複出現的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最初立意良好的統治者,也會逐漸被權力所腐蝕,變得專制和殘酷。 遊戲中許多例子都體現了循環與腐敗: 黃金律法:瑪莉卡女王建立的黃金律法最初帶來了和平與繁榮,但隨著時間推移,黃金律法基本教義派興起,他們對黃金樹和瑪莉卡的信仰變得僵化和教條化,開始迫害那些被視為異端的人,例如人造生命、死者和預兆。 黃金律法的腐敗最終導致了破碎戰爭,各個半神爭奪艾爾登王座,世界陷入混亂。 瑪莉卡女王:瑪莉卡女王最初是一位仁慈的統治者,她結束了熔爐百相的統治,並為人民帶來了豐饒時代。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瑪莉卡也逐漸被權力所腐蝕,她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隱瞞了自己奪取神位的真相,並發動了對角裂族的滅絕戰爭。 瑪莉卡的行為最終導致了黃金律法的扭曲和世界的衰敗。 米凱拉:米凱拉目睹了黃金律法的腐敗,他希望創造一個更仁慈、不受外神干預的世界。然而,米凱拉也可能重蹈覆轍。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米凱拉利用了蒙格,並操縱了那些追隨他的人。米凱拉的行為表明,即使立意良好的人,也可能在追求權力的過程中做出值得商榷的行為。 遊戲探討了打破循環的可能性: ...

October 26, 2024 · Atelier Shen

世界是如何思考的 How the World Thinks (2018)

西方哲學教育的局限性:以關係性思維角度探討 西方哲學教育的局限性可以從其對原子式思維的偏重來理解。 原子式思維傾向於將事物分解成其組成部分,並認為這些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解釋層級,其他一切都是建立在它們之上的。 這種思維模式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滲透到其他領域,包括社會和文化理解。 以柴契爾夫人著名的言論為例: 她宣稱「沒有社會這種東西,只有個人和家庭」。 這種觀點反映了西方思想中將社會視為個體集合的傾向,忽略了關係性和相互依存性。 相反的,關係性思維強調理解事物個體性時,必須考慮其與其他事物的關係。 以個人為例,要理解一個人是誰,必須考慮其成長的文化、時間、家庭、社群、經歷等。 個體的存在和身份是由其關係網絡所形塑的。 西方哲學教育的局限性在於其未能充分強調關係性思維的重要性。 過度強調原子式思維可能導致社會分裂和對公共空間的侵蝕。 例如,西方社會對個人權利的過度關注可能導致對他人空間和需求的漠視。 在公共場所播放音樂或不使用耳機觀看影片的行為反映了這種對個體自由的過度強調,而忽略了對社會和諧的影響。 為了克服西方哲學教育的局限性,應該更加重視關係性思維的培養。 認識到個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才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經驗的複雜性。 學習如何在不同的思維模式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在處理各種問題時擁有更靈活的工具和更全面的觀點。 西方哲學教育應當超越原子式思維的局限,培養學生對關係性和相互依存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應對當代社會的挑戰。 全球哲學 作者 Julian Baggini 透過以下方式將「全球哲學」的概念融入他的著作《全球思考》: 挑戰西方哲學的主導地位: 作者刻意避免將西方哲學作為唯一的參照點,而是以更平等的方式看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哲學傳統。 他強調,不應該將西方哲學視為理所當然的中心,而應將其視為全球哲學圖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強調文化與思想的相互影響: 作者認為理解一個文化的哲學思想,需要了解該文化的歷史、社會和生活方式。 因此,他親身前往世界各地,觀察不同文化的現象,並將這些觀察融入他的哲學分析中。 例如,他透過日本地鐵中關於耳機音量標語的例子,說明了日本文化如何體現了對社會和諧的重視。 探索普遍和特殊性的平衡: 作者認為,雖然不同的哲學傳統存在差異,但也有一些共同的主題和關注點。 他以「一體性」的概念為例,說明這個概念在希臘、印度和中國哲學中都有所體現,但其具體含義和詮釋方式卻不盡相同。 作者試圖在承認文化差異的同時,尋找不同哲學傳統之間的共同點和聯繫。 提倡關係性思維: 作者認為,西方哲學過於強調原子式思維,而忽略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性。 他提倡從關係性的角度理解世界,認為個體的存在和身份是由其關係網絡所形塑的。 這種關係性思維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通之處。 強調持續學習和開放的態度: 作者認為,全球哲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學習和保持開放的態度。 他鼓勵讀者挑戰自己的既有觀念,並從不同的哲學傳統中汲取智慧。 這種持續學習的精神也是我們在面對日益複雜和多元化的世界時所需要的。 「尊重」在跨文化對話中的意義 「尊重」並非意味著毫無批判地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要積極地與對方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並在挑戰和質疑中尋求更深刻的理解和共識。 1. 尊重並非毫無批判: Baggini 認為,有些人誤以為尊重意味著完全不加批判地接受對方的觀點,認為批評其他文化是一種冒犯的行為。 他指出,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對方的不尊重,因為它否定了對方作為理性思考者的能力,並阻礙了思想的交流和進步。 2. 真正的尊重是積極的思想交鋒: Baggini 認為,真正的尊重應該是建立在真誠的意圖和追求理解的渴望之上的。 我們應該真誠地嘗試理解對方的觀點,即使我們不認同,也要努力去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和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提出質疑和挑戰,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尊重,而是一種促進雙方思考和理解的積極方式。 3. 透過挑戰和質疑促進理解和共識: Baggini 認為,挑戰和質疑是跨文化對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過挑戰和質疑,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對方的觀點,並反思自身的立場。 這種思想上的交鋒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彼此的共同點,也可能促使我們修正自身的觀點,最終達成更深刻的理解和共識。 4. 尊重是雙向的: Baggini 強調,尊重是雙向的。 在跨文化對話中,我們不僅要尊重對方,也要期待對方尊重我們。 這意味著我們應該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願意接受對方的質疑和挑戰。 只有在雙方都願意真誠地交流和思考的情況下,跨文化對話才能真正促進理解和共識。 總結來說,Baggini 認為在跨文化對話中,尊重並非意味著毫無批判地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要真誠地嘗試理解對方,並願意在挑戰和質疑中促進雙方的思考和理解。 只有在這種積極的思想交鋒中,我們才能真正尊重彼此,並最終達成更深刻的理解和共識。 ...

July 6, 2024 · Atelier Shen

小島秀夫 Hideo Kojima

將「玩」的哲學融入遊戲設計 小島秀夫的遊戲設計深受荷蘭文化理論家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遊戲人」(Homo Ludens)概念影響。赫伊津哈認為,「遊戲」並非僅是玩樂,而是人類文化和心智活動的基石,是區別於其他物種的關鍵特徵。小島秀夫的作品正是體現了赫伊津哈的遊戲哲學,將「玩」的概念融入遊戲的敘事、機制和文化指涉之中。 遊戲性與現實的交織: 小島秀夫的遊戲並非單純追求超現實或擬真,而是將兩者巧妙融合,模糊了現實與遊戲的界線。例如,《潛龍諜影》系列中,部分武器設計參考真實軍武,部分則天馬行空,旨在創造最有趣的遊戲體驗。這種融合反映了赫伊津哈的觀點:遊戲與現實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相互滲透、流動的。 遊戲機制即敘事: 小島秀夫的遊戲設計強調遊戲機制與敘事的深度融合。遊戲機制並非單純推動劇情發展的工具,而是敘事本身的一部分。例如,《死亡擱淺》中,玩家需要平衡貨物重量、克服險峻地形,這種遊戲機制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共同承擔責任的重要性。 打破第四面牆的遊戲: 小島秀夫擅長打破第四面牆,讓遊戲角色與玩家直接對話,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這種設計手法並未削弱玩家的沉浸感,反而強化了遊戲的「遊戲性」。小島秀夫藉此提醒玩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參與著各種「遊戲」,只是我們假裝這些遊戲是真實的。 多元文化指涉與連結: 小島秀夫的遊戲作品充滿各種文化指涉,從電影、音樂到社會議題,形成一個龐大的文化網絡。這種設計手法呼應了赫伊津哈的觀點:遊戲具有社會性,是文化和文明的基礎。小島秀夫藉由多元文化指涉,將玩家融入更廣闊的社會和文化脈絡中。 開放式結局與玩家詮釋: 小島秀夫的遊戲,特別是《潛龍諜影V:幻痛》,並未提供明確的結局,而是留給玩家自行詮釋。這種開放式設計鼓勵玩家發揮想像力,將遊戲視為一場永不結束的「遊戲」。 他模糊了遊戲與現實的界線,強調遊戲機制與敘事的融合,並藉由多元文化指涉和開放式結局,鼓勵玩家積極參與、思考和詮釋遊戲的意義。小島秀夫的作品不僅僅是娛樂產品,更是對人類文化和社會現象的深刻反思。 荷蘭文化理論家赫伊津哈 對「遊戲」的定義 赫伊津哈認為「遊戲」並非僅指玩樂或消遣,而是一種超越理性範疇、深刻影響人類文化和心智活動的本質。他反對將人類僅定義為「智人」(Homo Sapiens),主張人類更應被視為「遊戲人」(Homo Ludens)。 遊戲是文化的基石: 赫伊津哈認為,從語言、宗教、藝術到政治,所有人類文明的產物皆源於遊戲。遊戲是人類創造力的表現,也是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動力。 遊戲超越理性、具有自發性: 遊戲並非出於理性目的,而是人類本能的驅使,追求遊戲本身帶來的樂趣和滿足感。 即使是看似嚴肅的活動,例如宗教儀式或政治辯論,也包含了遊戲的元素。 遊戲建立秩序和完美: 雖然現實世界充滿不完美,但遊戲允許人類在規則和系統的框架下創造一個暫時的、理想化的世界。 在遊戲中,人們可以體驗到秩序、掌控和成就感。 遊戲具有社會性: 遊戲需要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因此遊戲是社會連結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遊戲的社會性體現在其規則和儀式中,參與者共同遵守這些規則,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認同。 遊戲與現實的模糊界線: 遊戲與現實之間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遊戲可以反映、模仿甚至影響現實世界。 人們在遊戲中扮演角色、體驗不同的身份和情感,這些經驗可以反過來影響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理解和行為。 約翰·赫伊津哈將「遊戲」定義為一種超越理性、具有自發性、創造秩序、連接社會且與現實世界相互交織的人類活動。他認為「遊戲」是人類文化和心智活動的核心,是理解人類本質的關鍵。

November 26, 2020 · Atelier Shen

榮格 Karls Jung

榮格的潛意識理論 榮格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靈中一個廣闊而神秘的領域,它儲存著個人和集體的經驗、記憶和原型,對人們的意識和行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榮格將潛意識分為兩個層次: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個人潛意識 定義: 個人潛意識是指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被遺忘或壓抑的經驗和記憶,包括童年創傷、被壓抑的情緒和未實現的願望等。 內容: 個人潛意識的内容會因人而異,但通常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情結: 情結是指一組被壓抑的情緒和想法,圍繞著某個特定主題或人物。例如,戀母情結或戀父情結。 創傷記憶: 指那些在童年時期經歷過的痛苦事件,這些事件可能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但仍然會對成年後的行為和情緒產生影響。 未實現的願望: 指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願望,這些願望可能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並以夢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現出來。 影響: 個人潛意識會以各種方式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例如: 情緒困擾: 未被處理的創傷或情結可能會導致焦慮、抑鬱或其他情緒困擾。 人際關係問題: 個人潛意識中的模式可能會在人際關係中重複出現,導致衝突或不健康的關係模式。 創造力: 個人潛意識也是創造力的源泉,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等往往能夠從潛意識中汲取靈感。 集體潛意識 定義: 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祖先在進化過程中積累的共同經驗和記憶,它超越了個人經驗,是所有人類共有的精神遺產。 內容: 集體潛意識的核心內容是原型 (archetypes) 。 原型 是指集體潛意識中的一些普遍的、原始的意象和模式,它們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在人類神話、宗教、民間故事和藝術作品中反覆出現。 榮格認為,原型是人類心靈的基本結構,它們賦予了人類經驗以意義和秩序。 一些常見的原型包括: 英雄: 代表著勇敢、冒險和克服困難。 母親: 代表著照護、關懷和保護。 父親: 代表著權威、力量和指導。 陰影: 代表著被壓抑的、黑暗的自我。 阿尼瑪/阿尼姆斯: 代表著異性的原型意象。 影響: 集體潛意識會以各種方式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例如: 文化符號: 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會以各種文化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神話、宗教和藝術。 夢境: 夢境是通往集體潛意識的橋梁,夢境中的意象往往帶有原型的特徵。 共時性: 共時性現象是指兩個或多個事件同時發生,並具有共通的意義,但彼此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榮格認為,共時性現象是集體潛意識力量的體現。 潛意識的表達途徑 榮格認為,潛意識會透過各種途徑向意識層面傳遞信息,例如: 夢境: 夢境是潛意識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夢境中的符號和意象可以提供關於潛意識内容的線索。 幻想: 幻想是指不受意識控制的、自由流動的思想和意象,它可以是白日夢、藝術創作或其他形式的想像。 直覺: 直覺是一種非理性的、直接的洞察力,它可以幫助人們理解潛意識中的訊息。 共時性現象: 如前所述,共時性現象是指兩個或多個事件同時發生,並具有共通的意義,但彼此之間沒有因果關係。榮格認為,共時性現象是潛意識力量的體現,它可以提供關於個人命運和發展方向的線索。 潛意識與個體化 榮格認為,個體化的目標是整合意識和潛意識,使個體成為一個完整而和諧的人。 個體化的過程包括: 意識到潛意識的存在: 人們需要認識到潛意識的存在,並願意探索其内容。 面對陰影: 人們需要面對潛意識中的陰影,並将其整合到自我之中。 整合阿尼瑪/阿尼姆斯: 男性需要整合自身的女性特質 (阿尼瑪),女性需要整合自身的男性特質 (阿尼姆斯),才能達到人格的完整。 與自性連結: 自性是榮格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它代表著個體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個體化的最終目標是與自性連結,實現自我超越。 榮格的潛意識理論為理解人類心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它強調了潛意識對人們意識和行為的影響,並提供了一套方法來探索和整合潛意識,從而促進個體的成長和發展。 ...

September 15, 2020 · Atelier Shen

齊澤克 Slavoj Žižek

齊澤克對意識形態本質及其社會作用的看法 齊澤克認為,意識形態並不像傳統馬克思主義者所認為的,僅僅是虛假的意識。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社會現實,塑造了我們與世界互動和運作的方式。 換句話說,意識形態是我們意識本身的一部分,它規定了我們思考、行動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齊澤克借鑒了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將意識形態與象徵秩序的概念聯繫起來。 象徵秩序是指由語言、文化規範和社會制度構成的網絡,它塑造了我們的主體性和欲望。 意識形態就存在於象徵秩序之中,並通過各種機制來維持其運作。 崇高的意識形態客體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機制。 這些客體並非實體,而是具有象徵意義的概念或事物,例如美國憲法、共產黨、金錢等等。 它們代表著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並引導人們的行為和信仰。 以下詳細說明齊澤克如何理解意識形態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 意識形態塑造了我們的認知框架: 崇高的意識形態客體就像奧弗頓之窗(Overton window)一樣,調整了意識形態運作的參數,限制了人們可以接受的思想和行為範圍。 意識形態掩蓋了社會現實: 齊澤克認為,意識形態使我們無法看到社會現實的真相。 例如,人們沉迷於金錢的追求,卻忽略了金錢本身只是紙,而真正的財富是社會關係和勞動的產物。 意識形態通過幻想來運作: 人們在實踐中表現得好像金錢是財富的直接體現,即使他們在理論上可能知道金錢只是紙。 這種幻想並非虛幻,因為它在現實中被付諸實踐,並塑造了人們的社會行為和互動方式。 犬儒主義是當代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 齊澤克指出,人們自認能看穿意識形態,犬儒地相信意識形態並不重要,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這種犬儒主義使人們盲目地認為自己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實際上他們仍然深陷其中。 意識形態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我們試圖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我們仍然會陷入另一種意識形態之中。 這是因為我們的主體性和欲望已經被象徵秩序所塑造,我們無法完全脫離這個秩序而存在。 齊澤克認為意識形態是塑造我們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一種強大力量。 它通過崇高的意識形態客體、幻想和犬儒主義等機制來運作,使我們難以看清社會的真相。 即使我們試圖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我們仍然會陷入另一種意識形態之中。 犬儒主義 犬儒主義不僅僅是一種個人態度,根據齊澤克的說法,它也是當今意識形態最純粹的形式。 齊澤克認為,人們自認能看穿意識形態,犬儒地相信意識形態並不重要,這其實是一種錯覺。 這種犬儒主義使人們盲目地認為自己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實際上他們仍然深陷其中。 以下幾點詳細說明犬儒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運作方式: 意識形態的虛假意識: 齊澤克反駁了馬克思將意識形態定義為虛假意識的觀點。他認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社會現實,它塑造了我們與世界互動和運作的方式。 我們在意識形態的框架內生活,即使我們自認看穿了它,也無法真正擺脫它的影響。 犬儒主義與「極權主義笑聲」: 齊澤克指出,犬儒主義會導致「極權主義笑聲」,即過度堅持某種線性「善」的結果。 由於生活情境具有彈性,這種僵化的態度會導致人們變得教條化,拒絕妥協,最終可能會導致以「善」之名行惡。 對權威的嘲弄: 在西方社會,犬儒主義也體現在對政府和權威機構的嘲弄態度上。 這種態度削弱了人們對權威的尊重,為極權主義行動創造了空間。 意識形態的幻想: 齊澤克認為,金錢、商品和與之相關的互動是意識形態幻想的終極例子。 人們在實踐中表現得好像金錢是財富的直接體現,即使他們在理論上可能知道金錢只是紙。這種幻想並非虛幻,因為它在現實中被付諸實踐。 外部信仰: 齊澤克指出,信仰並非內在的,而是外在的,它構成了我們生活結構的基礎。 我們被外部力量(如媒體、社會規範等)告知應該相信什麼,而這些外部信仰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互動方式。 齊澤克認為犬儒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它使人們誤以為自己超越了意識形態的影響,但實際上卻使他們更加深陷其中。 這種犬儒主義會導致對權威的嘲弄、僵化的道德觀和對意識形態幻想的沉迷,最終阻礙人們真正理解和改變社會現實。 質疑商品的形式,而不是追溯其價值 齊澤克認為,與其試圖準確地找出商品的價值,不如去理解商品形式的根本框架。他認為,追溯商品的價值,並不能真正回答問題,因為它忽略了塑造商品形式的意識形態力量。 以下是齊澤克認為我們應該質疑商品形式而不是追溯其價值的原因: 價值的抽象化: 試圖確定商品的價值,會導致勞動被抽象化,工人也被視為抽象的生產要素。 這種抽象化掩蓋了商品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剝削和異化現象,使人們忽略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問題。 商品拜物教: 關注商品的價值會強化商品拜物教,即認為商品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忽略了商品價值是社會關係的產物。 這種拜物教現象掩蓋了商品生產背後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 意識形態框架: 商品的形式是由意識形態塑造的,它反映了特定的社會關係和權力結構。 質疑商品的形式,可以揭露這些隱藏的意識形態力量,並促使人們反思社會的運作方式。 金錢作為崇高的意識形態客體: 金錢是商品的抽象化身,它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但卻被賦予了巨大的社會力量。 齊澤克認為,金錢是一種崇高的意識形態客體,它超越了理性,支配著人們的行為和思想。 意識形態的幻想: 人們在實踐中表現得好像金錢是財富的直接體現,即使他們在理論上可能知道金錢只是紙。 這種幻想並非虛幻,因為它在現實中被付諸實踐,並塑造了人們的社會行為和互動方式。 齊澤克認為,質疑商品的形式可以揭露隱藏的意識形態力量,並促使人們反思社會的運作方式。 追溯商品的價值則會強化商品拜物教和價值的抽象化,使人們忽略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問題。 ...

September 1, 2020 · Atelier Shen

極樂迪斯可 Disco Elysium

從痛苦中學習,持續前進 即使生活充滿痛苦,我們也要從中汲取教訓,堅強地站起來,並持續前進。 遊戲主角哈里爾·杜博瓦是一位深陷困境的警探,他選擇用酒精和毒品來逃避過去的創傷和現實的痛苦。 遊戲中的城市雷瓦科城也飽受戰爭、貧困和衰敗的摧殘。 整個遊戲世界都籠罩在「蒼白」的陰影下,「蒼白」是一種會吞噬資訊、瓦解現實的現象,象徵著歷史的腐朽和人類集體創傷。 遊戲中呈現了兩種應對痛苦的錯誤方式: 逃避現實: 哈里爾最初選擇用酒精、毒品和虛假的身份來麻痺自己,但這只會讓問題惡化。遊戲中許多角色也採取了類似的逃避方式,例如書商普萊森斯用靈異現象來解釋書店的失敗,庫諾則因無法擺脫虐待的父親而沉迷於毒品和犯罪。 沉溺於痛苦: 遊戲中也呈現了另一種極端,即完全放棄希望,任由痛苦吞噬自己。例如逃兵,他因爲戰爭中的逃亡經歷而陷入自責和孤立,最終變成了一個充滿仇恨和報復心理的人。 遊戲透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正確地面對痛苦: 從失敗中學習: 哈里爾在一次次的失敗中逐漸意識到逃避和沉溺都無法解決問題。他開始認真面對案件,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並在金的幫助下逐漸找回自我。遊戲鼓勵玩家不要害怕失敗,而是要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嘗試,最終才能獲得成長。 擁抱希望: 即使面對「蒼白」的威脅和雷瓦科城的衰敗,遊戲中仍然存在著希望的火種。例如,工會領袖艾弗拉特雖然腐敗,但他仍然在為工人争取權益;莫雷爾和琳娜即使多年尋找「印迪格幻影」未果,也依然保持著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熱情。遊戲想傳達的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 持續前進: 遊戲的結局,哈里爾終於找到了殺害萊利的真兇——逃兵。逃兵的悲劇命運警示著玩家,如果無法正視和克服自身的痛苦,最終只會被其吞噬。而「印迪格幻影」的出現則象征著希望和救贖,它鼓勵哈里爾放下過去的傷痛,勇敢地走向未來。 絕對迴避(Absolute Recoil) 「絕對迴避」是《Disco Elysium》的核心概念,它不僅塑造了主角 Harrier Du Bois 的性格,也深刻地影響了遊戲對主體性、意識形態和自由意志等主題的探討。這概念源自斯洛維尼亞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指的是一種辯證過程,事物透過自身的失落而顯現。透過將齊澤克的哲學思想融入遊戲敘事,《Disco Elysium》為玩家帶來了一場充滿哲學思考的遊戲體驗。 Harrier 的失落 遊戲開頭,Harrier 處於失憶狀態,不記得自己過去的種種,包括他與前妻 Dolores 的關係。這段關係的破裂對他造成巨大的創傷,成為他「絕對迴避」的根源。為了逃避這份痛苦,Harrier 沉溺於酒精和毒品,並建構幻想來麻痺自己。 辯證過程 Harrier 的「絕對迴避」可以透過以下三個辯證階段來理解: 設定反思(Positing Reflection):這是 Harrier 經歷失憶前的狀態,玩家只能透過零碎的資訊和對話來拼湊出他過去的樣貌。這個 Harrier 對玩家來說是未知的,他的起源也變得難以理解。 外在反思(External Reflection):在遊戲過程中,玩家扮演著新的 Harrier,並透過與遊戲環境互動來逐步了解他。同時,玩家也會不斷接觸到過去 Harrier 的蛛絲馬跡,將其與現在的 Harrier 進行比較。 絕對反思(Absolute Reflection):在遊戲尾聲,玩家與 Harrier 過去的搭檔相遇,並回顧了遊戲中的所有選擇。在這個時刻,新的 Harrier 被置回過去那個難以觸及的 Harrier 之中,玩家最終體驗到 Harrier 的完整面貌,包括他內在的矛盾與衝突。 對遊戲主題和角色的影響 「絕對迴避」深刻地影響了遊戲的主題和角色發展: 主體性(Subjectivity):透過 Harrier 的「絕對迴避」過程,遊戲探討了主體性的建構。Harrier 的身份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不斷地失落、否定和重構中形成。 意識形態(Ideology):Harrier 在遊戲中會接觸到各種意識形態,例如法西斯主義、自由主義、道德主義和共產主義。透過辯證地審視這些意識形態,遊戲揭示了它們內在的矛盾和局限性。 自由意志(Free Will):雖然遊戲中的選擇看似由玩家決定,但實際上這些選擇都已經被預先設定。玩家真正的自由在於如何理解和詮釋這些選擇,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4, 7]。 與齊澤克哲學的聯繫 《Disco Elysium》借鑒了齊澤克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他對黑格爾辯證法的解讀。齊澤克認為,矛盾是實在界(the Real)的體現,而克服矛盾並非意味著消除矛盾,而是走向更深層次的矛盾。遊戲透過 Harrier 的「絕對迴避」過程,展現了這種不斷走向更深層次矛盾的辯證運動。 ...

May 15, 2020 · Atelier 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