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集、與商店

網路產品運作最重要的法則就是形成閉環,把使用者掌握在自己的產品中,讓整個消費的流程無法跳脫產品生態系。

形成閉環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打造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城市有自己的護城河,並且在某個範圍裡面形成了一個幾乎可以完全隔絕競爭者的商業機制。一個容易理解的例子是 iPhone,iPhone 的使用者只能安裝專門給 iOS 生態系的應用程式,而 iOS 的應用程式只能透過 App Store 下載。應用內的消費也必須透過 In-app Purchase。乍聽之下對使用者來說似乎很不方便,但是使用者購買的應用可以與其他的蘋果產品共用。例如 Apple Music 可以跨裝置收聽,使用者可能下次購買平板或是電腦的時候就會選擇 iPad 或是 Macbook,再透過 iCloud,使用者就可以很方便的在這些應用當中同步資料。總有一天顧客就會慢慢的把所有的裝置都換成 Apple 系列的產品。

實體的生態系與虛擬的生態系

軟硬體結合是目前最能夠獲利,也是最容易擴大市場規模的作法;但是生態系不一定要虛實整合,它也可能完全發生在實體產品,比如二十年前的 SONY,他們的充電器、記憶卡、傳輸線用的全部都是自己的規格,這就是實體的生態系。虛擬市場的生態系則可以參考 Amazon,如果你用了 AWS,自然就會用 S3, Cloudfront, Lambda 等等其他服務,最後你的整個雲端計算都會使用 Amazon 的產品。

但是形成閉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必須要讓你的產品功能,或是產品價值具備獨特性。並且在同一個生態系之內,不同的產品之間要達到綜效,那麼使用者才有愈買愈多的理由。

一個例子是 Sony 的記憶卡。如果你曾經用過 Play Station 2 或是 PSP 的話,應該對 Sony 獨家的記憶哪

打造一座城市

如果要成為一座城市,先決的條件就是要在某方面有足夠的市佔率,並且有足夠的資源可以維護這個生態圈的運作,例如城市會需要各式各樣的基礎設施。所以大公司通常會自己開發框架,或是訂製自己規格的硬體設備。再者是維護、售後服務、行銷這些配套措施可能都需要自己來。這也就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的產品最終無法成為城市類型的生態圈。

一些已經成為城市(或是更大)的例子:

  1. SONY 的 PlayStation 生態系

比如說,即使 Grab 喊著要成為 Super App 喊了很多年,他們也還沒有到可以成為生態圈的等級。使用者在車費或是運送費漲價的時候,還是會毫不留情的使用其他公司的服務。因為

討論一下:樟宜集團自己做了 CHANGI PAY 這樣錢包類的產品,也是希望可以像生態圈前進。你覺得錢包類產品是一個生態圈的必備要件嗎?歡迎留言討論。

打造一個市集

接下來是市集類型的產品。

市集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就是 Food Panda、Deliveroo 這類外送平台。以及像是 Udemy、Coursera 這類課程平台。

市集類的產品並沒有形成真正的閉環,例如 Grab 外送費太貴的時候,我隨時可以改用 Food Panda;但是 iPhone 太貴的時候,人們只能去賣腎。市集類產品可以做到的事情是,盡可能的把市場上的玩家全部都聚集到他的平台上面。但是市集的一個特質是,市場上總是存在著另一個也可以滿足用戶同樣需求的市集。

那一個市集類型的產品如何賺錢呢?比較進階的玩法就是向買賣雙方都收錢,例如外送服務,餐點要放在平台售賣,必須支付佣金,如果要放在搜尋結果靠前的位置,需要推廣費。而消費者每一次在平台下單,

我們就必須要去接受其他的這些媒體,或者是我們必須要去談,就是其他的這一些。 這些媒體要怎麼樣? 把自己的內容放到這個 APP 上面。

打造一個商店

最後是商店。商店既沒有護城河,也不對外開放;但是這並不代表商店就註定失敗。

因為商店依然可以有獨特性:例如鼎泰豐、麥當勞、或是 Nike, Uniqlo。如果你的產品是個體戶,又不具備獨特性的話,那麼可以比價格、品質、速度等等數位產品普遍具備的特質。這也是 Peter Thiel 在《從零到一》中說的,如果你的產品沒有解決獨一無二的痛點,就比你的競爭對手好十倍。

有人可能會問,獨特性跟護城河差別在哪裡呢?這麼想吧:一雙限量款的 Nike 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它並不會讓你的下一雙 Nike 更便宜或更好穿。麥香魚吃起來就是和摩斯不一樣,但你也不會因為吃了一次麥當勞,就增加下一餐也吃麥當勞的可能。護城河是當你買了 30 片 Xbox 遊戲之後,就很難換到 Play Station 了;或是當你要把用了五年的 Android 手機資料搬到 iPhone 上的時候,可能會因為覺得麻煩而放棄 iOS。

所以我們的 News Tablet 是哪種產品?

我們可以看一下上述的特性:

  1. 如果用了 News Tablet 之後,它會不會讓我更容易的取得 SPH 的相關產品?好像會,透過 Top-up 實際上有比較便宜。
  2. 如果不用 News Tablet,有沒有其他方法取得這些報刊和雜誌?
有,而且很多。
  3. News Tablet 上面開放讓其他商家販售產品嗎?
沒有。
  4. News Tablet 這個產品解決了其他產品無法解決的問題嗎?
沒有。
  5. News Tablet 比起現在市場的產品,有明顯的優勢嗎?
好像沒有。

如果我們的方向是建立城市,那麼這個產品就會有相當的排他性。也就是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取得 News Tablet 的閱讀體驗。但是這樣做就會和我們其他的 App 對打,我們現在除了 News Tablet 之外,還有 Web 版的 e-paper,以及原本新聞應用中的 e-paper,還有讀書館的應用,加上最近即將推出的 Single Copy e-paper ,而且每一個的使用方式都有些微的差異,聽到這裡,你應該發現問題在哪裡了吧。

問題不在 News Tablet 要成為什麼,而是我們的經營方式就是放牛吃草。想到什麼就去做,做不起來就換個其他東西做。Drop-off rate 太高?沒關係,我們加一個 iOS 版本,假裝我們有事情做。兩年之後沒有人要續約 iPad?沒關係,我們讓大家在元宇宙也可以看 e-paper。元宇宙退燒了?那我們做一個可以在 Tesla 上面讀 e-Paper 的應用。反正我們只要一直有新的事情做,就沒有人會質疑之前的決策是否正確,也不用花時間改進產品。歡迎來到 SPH。

如果我們的方向是建立

你覺得 Disney+ 需要另外付費,會有人買嗎?

它比較算是一個 PDF 閱讀的工具,那為什麼會這樣說呢?第一個是我們並沒有整合軟體和硬體,我們的硬體很大程度上是依靠。 外部,那這個依靠外部,其實並不是說這種這麼做有錯啦,我我,我在這邊,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必須要自己去做一個 APP,這個這個這個不是我的意思,那但是。

我的建議是我們應該要好好去思考,我們現在在產品的生命週期的哪一個步驟,然後我們才能夠採取正確的策略,如果我們現在明明就還在這個的階段,但是我們一直想著形成生態圈之後可以做什麼做什麼,我們面臨到的這些,我們面臨到的問題就會是我們會創造很多其實沒有辦法在現在執行的 backlog,因為你會想著欸我要這個,呃。征服星辰大海我要去這個,我目標是這個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那如果我們一直用這種角度去思考的話,其實你你你,你,你是沒有辦法去。 是很好的去規劃,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提供一個 PDF 的閱讀器,那這個 PDF 閱讀器他是他解決了什麼問題呢?

第一個,它解決了,可能用戶需要登入之後才能夠去下載電子報的問題,那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我覺得我們需要去確認,那第二個是。 呃,他可能用戶沒有一個好的地方,然後一次可以看到所有 spn 的這些報刊。 那這個我覺得也必須要去思考他是不是真實的,因為如果今天讀者他下再來是 MLB 的這個 APP,如果 FB 的 APP,它可以在 APP 上面用的話,那這個問題是不是某種程度上被解決了呢?或者是讀者他今天可以在。 這個 iPad browser 裡面直接打開。 我們的這個呃網站然後去閱讀,或者是他也可以在 APP 上面下載不同的 APP,就如果我今天是一個早報的讀者,我也是 spk 讀者,那其實我大可下載兩個 APP,我去讀,因為這這件事情真的有有當然你會說你你,你會說,哎,這樣子我要登入到兩個 APP 裡面,我要打開兩次 APP 可能會滿麻煩的,但是這件事情真的有麻煩到,我必須要為了楚解決這個事情去買一個新的產品嗎?我覺得這個事情也。 可以去。 也可以去思考一下。 那最後我認為,呃,我們必須要去理解我們在市場上我們想要打的是哪個位置,就是比如說我們。

我們的優勢是這些已經存在的 PDF 檔案,不是做一個 PDF 閱讀器

這就像是一間釀酒場,不把成本放在改進釀酒工藝,反而自已雇了一批人試著製造酒瓶。最後因為酒瓶做不出來導致整體銷量不佳。
或是一間餐廳為了打造出完美的便當盒,投入大量資金,設立工廠,結果做出來的餐盒品質比市售的還差。

SPH 的技術部門要做的,是協助新聞室改善製作內容的效率,讓我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做出更有品質的內容。不是打造基礎設施,不是架設網站,不是做更多的 App,不是把時間都花在安全檢查上面,那些事情外包就好了。我們做的事情無異是捨本逐末。

把時間花在我們已經有的資源上吧。

工具類產品不會是我們的強項

那生態系呢?其實就是每一個網路公司最后的目標啦,比如說你像 Facebook,因為他們就要去做源於之後,然後他們會想要做一些,比如說 Facebook 的 Oculus 吶。 他們會想盡辦法有一個自己的自己的實體的設備,因為實體的設備呢,還是跟人可以有直接的接觸?所以其實這是去控制一個生態系最好的方法。那比如說像是 Google,它最後會去做手機,它這個會去做智能音箱,他最後會去做一些。 呃,相關的這種硬件的產品,那又或者是 MM 總他最後因為他賣書賣了賣書,賣到最後呢,做了 Kindle。 呢? Non Amazon,他之前也有一些比如失敗的嘗試,他可能做了 Amazon fire 的手機,那這個手機最後被證實的市場其實並不需要。不過這個也沒關係,因為對他們來講,其實這個手機上的失敗反而讓他們有機會去做這個 Alexa 的這個智能音箱。